1、研究的出发点
自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内山东等一些区域率先使用了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商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农户实行有机联合,形成“风险共当,利益共享”的经营方法以来,农业产业一体化渐渐在全国各地被使用、推广和普及。同时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和应用研究也引起了海量的理论工作者和各方面人士的热心关注。出目前报刊、杂志上成就尤如雨后春笋。这类研究成就通常来讲可以分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研
究和案例研究两类,后者主要关心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实例,而对于前者则众说纷纭,即便农业产业一体化内涵问题到今天尚未达成协议。
现在为止国内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和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三种方向。宏观研究是以国家改造农业生产的近况,提升农业部门的专业化、产品化和社会化程度为出发点。微观研究是以农业部门(包含食品加工、流通、机械等有关部门)内企业的经营组织形式和活动方法为主要目的。第三种方向是把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宏观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
国内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三种方向。其实,在市场经济中,龙头企业使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方法与否,是企业自己选择经营方法和经营组织形式的问题,优先考虑企业本身能否从中获得利益,即经营理论中的企业收益最大化问题。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渐健全的过程中,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有哪些用途在不断提升,因此把农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同企业的行为结合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是很必要的。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极少,到今天还未出现代表性学派和理论学说。
本文拟从经营理论出发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首要条件,用途和局限性,并通过比较剖析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实例来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
2、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一体化作为龙头企业的经营方法、策略方法具备名词的和动词的两种含义,名词的意思是指龙头企业使用的经营组织形式,即在一个或数个商品连续的生产和流通阶段上,龙头企业同时从事连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动词的意思是指龙头企业采取的经营方法,即在一个或数个商品连续的生产和流通阶段上,龙头企业借助兼并或者增添新的设施介入其他阶段生产或流通活动。假如龙头企业介入生产投入要点,原材料的生产、流通阶段,称为“前向型”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反之,参与商品后道加工或流通阶段,称为“后向型”的农业产业一体化。
动词性农业产一体业化是龙头企业的合并或兼并活动,在英语中称为“Integration”,日语中被叫做“统合”。这种活动是同社会分工相对立。社会分工是指在生产的连续阶段上,企业仅仅担任单一生产或流通机能;而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把作为分工的结果,由市场价格机制--“看不见的手”调整的,是企业外部活动的生产、流通内部化,由企业的计划生产、分配来取代。可以说农业产一体业化是市场经济进步到更高阶段的产物。然而,不可忽略的首要条件是市场行为规范确立和企业内部管理能力提升。使用农业产一体业化主要为了通节日约商品在生产和流通阶段中的买卖成本(The cosplayt of transaction)来减少本钱,增加一体化内部各方利益。以下大家拟从市场架构的角度说明农业产一体业化通过什么方法减少商品买卖成本的。
依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市场可以分为三类,完全角逐市场,垄断市场和不完全角逐市场。通常来讲,在不完全角逐市场上购买农商品或生产资料的成本比完全角逐市场要高,而供应农商品或生产资料的价值又比完全角逐市场要低,缘由是:
在不完全角逐市场上,企业(厂家)不可以够获得买卖产品的市场价格,品质和特质有关的全部信息。因此需要经过市场调查,水平测试将来才能获得这类信息,由此增加成本。
市场买卖数目的不确定性。买卖数目的不确定性是指企业大概买不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或卖不源于己的商品。假如企业不可以购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就会导致开工不足,使设施搁置和人工费浪费。反之,企业为了确保生产不会受生产投入要点的影响,囤积生产资料,又需要增加库房成本和银行利息。
产品水平的不确定性。原材料的水平同商品的品质、企业声誉和收益有密切的联系。不完全角逐市场上,在各家企业(厂家)生产的相同种类商品中同质的不多,即便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商品也有水平差异。生产企业总是会因为换用另一家厂家的原材料,而影响商品水平,降低经济效益。
技术开发困难。生产企业在开发新品时,有时需要使用新型的原材料,因此需要需要生产原材料的企业也同时从事技术改革,产品研发和增添新的生产设施。可是原材料生产企业在确定新品有稳定销路之前,大概拒绝合作。
欺骗性,因为市场道德没完全确立、法制还没完善,有的企业或个人从短期目的出发,以次充优,缺斤少量。甚至有的企业内部的经办职员为了贪图私利而在对外买卖中损害企业的利益。
不完全角逐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在不完全角逐市场上获得原材料的买卖成本,同样,在企业供应商品的时候也因为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和买卖成本,降低收益。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使用前向性和后向性产业一体化来生产自己家里用的原材料,或者对自己家里的商品进一步深加工,销售(包含契约生产和销售),从而防止因为市场不确定性导致的损失。这就是龙头企业从经营的角度来考虑和使用产业一体化的重要原因。
3、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种类
从经营的角度来考察农业产业一体化种类就是研究它内部的组织结构,即研究龙头企业同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之间人事、物资、资金和信息联系方法(质)和紧密程度(量)。具体的是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对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的人事支配力量、生产控制力量、资金占有份额、信息学会量和技术指导力量。
依据这四个方面,大家把农业产业一体化分为“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的三类型型。
“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全所有制形式,即龙头企业通过增添新的生产设施、流通设施,或50%以上参股的方法来参与原材料部门(前方)和商品加工部门(后方)的生产或流通活动。在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拥有全部或大多数的资本,学会了企业的管理权、技术指导权和内部信息。特点是龙头企业拥有包含生产资料和商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在内的整个系统。有的内部组织的龙头企业还学会了复数农商品的产供销活动。这种经营组织形式的优点是龙头企业使用多角型经营策略,各部门收益的平均化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但也面临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递减的问题。
“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部分所有制形式。龙头企业虽然没直接地从事其它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但它也学会被产业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的一部分资金,也在拥有一部分人事权,共享企业内部的信息和情报,一同参加新品的技术开发活动。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特点是龙头企业通过学会被一体化企业的少量的股份,参与这类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这种半内部化性质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可以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包含农户)之间维持长期稳定和持续协作,使得企业或农户可以安心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
“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通过和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缔结长期或短期的契约合同,来确保生产资料的按期、定量、定质需要和供给的经营方法。特征是龙头企业通过契约的约束来打造一种半计划性的,有肯定控制权力的原材料和商品供应求购的内部市场。同从外部市场购买和销售原材料和商品相比,龙头企业可以防止市场变化、产品水平不确定与欺骗性等导致的经济损失。同时,被一体化企业和农户在卖方市场中可以确保商品的相对稳定的需要。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优点是有较大的灵活性,缺点是参加双方共担风险的机制薄弱。
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农业产业一体化有什么区别在于龙头企业对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生产、流通的控制程度不同。应该看到,企业采取的经营组织形式只有在同外部市场架构相适应的状况下,才能获得经济效果。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用高度成熟市场,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合适于中等发达市场,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合适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因为市场进步的不均衡和不对称的性质,这三种微观农业产业化形式大概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上并存。
4、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局限性
农业产业一体化除去上述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外,还具备各种局限性。第一需要注意到“企业规模效率递减”问题。使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结果是龙头企业的管理范围扩大。假如没打造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提升管理阶层的管理能力和企业内部与企业内部同外部的信息传递、处置能力,不只不可以提升企业的效益,相反还大概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以下试图用模型来讲明企业规模和管理效益二者间的关系。设:
s = 管理职员的管辖范围,即管理人数
a = 企业内部效益,即部下对上司命令的实行程度,
Ni = 第i管理阶层的员工数 =
n = 管理阶层数
P = 商品价格
w0 = 从事直接劳动者薪资
wi = 第i阶层员工薪资 =
r = 除薪资外的单位商品本钱
产量
θ=投入量同产出量的转换系数
R = 企业总收益= PQ
C = 除薪资外的商品总本钱 =
企业的纯收益是,
因为, t =
因此,
对n微分,并令其为0,从而可以得出n最好值,
式(2)成立的条件是,α和 值在0和1之间,β<s,
。
从式(2)中可以发现:假如企业内部效益,即部下对上司命令的实行程度a增加了,比较适合的管理阶层数n就能增加,从而扩大企业的规模是有利的,
基本薪资同商品价格减除薪资外的单位商品本钱的比,即 同比较适合的管理阶层数n成反比率,(c)管理职员的管辖范围,即管理人数s同n成正比率,即是管理职员的管理能力增加后可以扩大有效的企业规模,各阶层间的薪资比率β同n成反比率。
本模型也可以通过生产平均成本提升这一点来讲明企业存在规模的不经济性一般倾向。大家把投入量同产出量的转换系数θ作为n的函数。在 时,企业存在规模的经济性,然而当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信息处置能力没相应增加,从而使
,这个时候平均成本可以表示为
平均成本 在
时在渐渐降低,而当
时,劳动投入量同收益的比率不变,然而,因为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致使
减小(渐渐趋向于零)时,就开始出现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信息处置能力同企业的规模不匹配的收益递减的副效应。
以上的模型可以看出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同企业的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置能力相适应,假如不根据规律办事,无限制的扩大企业的规模或有可能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选择使用内部组织,中间组织还是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时,有必要充分论证龙头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不是可以同计划中的管理规模相匹配。
5、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同农户的关系
在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为了确保生产资料和商品的按期、定量、定质需要和供给,一般的做法是同农户缔结长期或短期的契约合同。龙头企业使用契约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节省生产本钱,其中包含管理成本,薪资支出和原材料。因为某些农商品,尤其是养殖业需要没间断地得到精心管理,对于龙头企业来讲,同雇佣三班工人在24小时轮流值班相比,生产承包给农户除去可以节省管理成本、薪资支出和原材料成本以外,农户出之于自己利益考虑,在管理上愈加细心,降低失败的风险率。然而对于农户来讲,使用契约生产方法不仅能够防止由市场需要变化所导致的风险,而且还可以借贷到流动资本或生产资料,有益于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变生产条件。龙头企业进步、扩大给农户带来更多的生产机会,而农户可以通过契约得到社会平均或以上的收益。在这类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是一致的。然而,龙头企业使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最后目的是增加企业收益,即通过降低市场买卖成本,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劳动力支出成本和扩大设施的借助效率来达到目的,因此龙头企业势必会尽量降低对农户的支付。同样农户加入农业产业一体化也是为了增加收入。在这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二者的利益是对立的。农户在一体化中获利的多少,取决于他们同龙头企业的交涉力量,即一方面取决于市场供应求购关系,其次取决于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靠程度。后者遭到农户同龙头企业结合方法制约。
在农业产业一体化中,农户和龙头企业结合的方法可以分为五种。(1)契约生产形式。龙头企业同农户签订合同,农户只能购买龙头企业独家提供的材料,然后根据契约规定的水平、数目与价格向龙头企业缴售商品。(2)资本筹资形式。对于缺少流动资金的农户,由龙头企业担保向银行贷款,或者龙头企业直接借款给农户,然后农户通过向龙头企业供应商品的方法偿还贷款。(3)流动资本所有形式。龙头企业和农户一同出资生产,龙头企业提供流动资本,农户提供固定资产和管理劳动。(4)部分所有形式。农户除去提供土地以外,其它的生产资料全部由龙头企业负责。(5)完全所有形式。土地、固定资产和流动资本全部是龙头企业所有,农户仅仅只提供管理劳动。伴随农户和龙头企业结合的方法从(1)向(5)推移,农户在生产中的管理意志决定权力渐渐削弱,同龙头企业交涉的力量也逐步降低,从具备完全意志决定权的独立生产者转化为依靠龙头企业的工薪劳动者。
6、农业产业一体化成立的客观条件
龙头企业使用农业产业一体化最后目的是增加企业收益。可是在使用农业产业一体化时,假如内部和外部条件还不成熟,龙头企业仍然不可能达成它的预约目的。以下把农业产业一体化成立的必要条件总结成七点。
(1) 有关企业和部门在空间上的统一性。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和商品加工部门需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的、一段距离的范围内。
(2) 有关企业和部门在管理上的统一性。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和商品加工部门的生产由龙头企业统一计划指挥,协调。
(3) 内部和外部信息采集和管理的统一性。一体化经营内部各企业、部门与外部市场的信息可以得到准确、飞速地集中、剖析和用。尤其是计算机联网。
(4) 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伴随机械化程度的提升和管理技术的进步,每一个劳动者的生产和管理能力需要明显增加,每一个契约农户的生产需要达到肯定的规模。
(5) 平时工作和临时工作分工。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最基本单元(如农户)中把平时工作和10-20天需要一次的临时性工作离别开。从而使从事后一种工作的专业职员可以在一体化经营体内部的各农场,农户之间循环工作。
(6) 技术工作和普通工作离别。在整个一体化经营中只使用极少数的技术职员,指导全部技术工作。
(7) 适当的利益分配机制。在一体化经营内部,各企业、部门与参加的契约农户之间形成一同、长期利益定义,同时也打造适当的利益分配机制。
在探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首要条件,用途和局限性将来,本文拟通过剖析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实例来进一步深化和进步前面对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研究。
7、美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首次、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兴盛给鸡蛋和鸡肉创造了巨大的需要市场,同时也促进养鸡产业朝集约型的规模化养殖的方向进步。新的养鸡技术的开发和机械化程度的普及,在提升养鸡场生产能力的同时,饲养每一羽鸡的固定资本的投资飞速增加。然而,因为消费定义的改变,美国人均鸡蛋的消费量渐渐降低,给养鸡产业中导致非常大的重压,角逐更趋激烈。鸡场的平均饲养羽数从1946年的2,209羽增加到1967年的36,999羽。
70十年代后期养鸡经营规模的大型化,寡占化的倾向更趋紧急,1982年51家饲养规模在100万羽鸡场的养鸡总数占全美国的57%。
80年代初美国排名4位以上鸡场的饲养规模是400万羽,1985年增加到500万羽以上,到90年代它们的规模都超越1,000万羽。养鸡产业中使用一体化经营的比率从60年代的17.4%,增加到70年代的35.4%,80年代的48.0%。进入90年代超越了50%,其中在养鸡规模100万羽以上的60个养鸡场中,使用一体化经营的比率是70%。
到五十年代初期,美国养鸡产业使用一体化经营方法的已经很广泛了。当时一体化经营的主要形式有(1)内部组织型、(2)契约生产型和(3)一同营销型三种。内部组织型是大规模的养鸡场打造我们的饲料加工厂、鸡蛋和肉鸡加工场,雏鸡的孵化场。契约生产型是以饲料产业为龙头,在学会加工、孵化部门将来,通过契约生产的形式让农户为其养鸡。一同贩卖型是龙头企业担任加工、包装、流通和销售等生产的下游部门工作,养鸡场仅从事鸡蛋和肉鸡的生产。龙头企业在产业一体化经营内部的统制力量从(1)式到(3)式渐渐减弱。进入80年代将来,美国的养鸡产业进入垄断阶段。在使用契约生产型和一同营销型一体化经营数目降低的同时,契约农户养鸡也很多地破产。大规模的养鸡场为了减少饲料本钱,进一步把一体化从饲料加工扩展的种植农场。在零售业方面为了防止零售商(如超级市场)推荐收益,在国内打造起连锁商店。九十年代,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美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为了用海外的便宜劳动力,向海外投资和争取世界市场,成为跨国的产业一体化。
8、日本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日本的养鸡产业直至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才开始使用一体化经营方法。日本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可以分为商社和农协两个系列。虽然日本进口粮食的关税特别高,但饲料通过保税工厂进口是免税的,有丰厚的价值。日本的商社因为其复杂的背景,插手饲料的进口业有非常长的历史,如三井物产从三十年代中期就打造保税工厂,进口饲料、生产配合饲料。六十年代伴随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升,食品消费结构的欧美化的同时,鸡肉和鸡蛋的需要急剧增长,饲料行业内部的角逐日趋激烈。部分商社为了营销饲料,打造种鸡场(和美国、英国、法国合资)、孵化场、肉鸡处置加工厂、鸡蛋的分等和包装工厂和超级市场。甚至有些商社还把他们的鸡肉、鸡蛋生产同系统内部餐馆、旅馆的需要结合起来。另一种商社型的一体化经营是从零售业发起的。这类商社学会大规模的超级市场和食品加工厂,为了确保鸡肉和鸡蛋的进货渠道,他们打造孵化场、饲料加工厂。商社一般都有我们的大规模的养鸡场。日本的以商社为代表龙头企业同养鸡农户的结合方法是,农户提固定资本和劳动力,如土地、鸡舍与管理劳动,龙头企业提供饲料、雏鸡。农户向龙头企业缴售商品时,商社资本扣除饲料和雏鸡费。
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以农户为主要成员,一同出资打造起来的农户自我服务性质的组织。它的组织系统包含区域、县和中央三级。业务包含信贷、购买、销售、生产指导和共济。目的是把分散的农户通过我们的组织团结起来,提升农户的交涉力量,同时通过集中起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农商品来增加农户的收入。
50年代中期,为了对抗商社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全国农协的购买协会打造配合饲料工厂。其饲料的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1%。销售联合会还在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和福冈等六大城市打造全国鸡蛋的一同贩卖系统。进入60年代,农协开始涉足种鸡和雏鸡的孵化行业。全国农协贩卖协会和各主要养鸡的大县的农协都打造自己系统内的种鸡场。养鸡农户同农协的关系是,农户购买农协的雏鸡和饲料,再把肉鸡和鸡蛋供应给农协。农协除去在当地供应少量商品外,大多数加工后的成品都通过贩卖协会在国内供应。在农协使用的养鸡业一体化经营中,农户提供土地、鸡舍和劳动力,农协出雏鸡、饲料,农协收购肉鸡时依据农户育肥的成绩支付成本。
日本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同美国相比有如下的特点,(1)美国的龙头企业是巨大的养鸡资本,而日本是农业部门以外的商业资本,商社对养鸡农户的一体化。(2)美国的饲料由国内生产,龙头企业为了减少本钱直接伸手到种植农场。而日本用饲料中有70%以上依赖进口,使用一体化经营的主要为了饲料资本为了营销饲料。(3)同美国相比较,日本的养鸡农户受龙头企业的剥削愈加紧急。美国的龙头企业在向农户贷给雏鸡、饲料和回收的肉鸡和鸡蛋时按预先签订的合同价格,不受将来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而日本在同样的状况下,龙头企业按回收时的市场价格回收肉鸡和鸡蛋,除去支付饲料、雏鸡款外,龙头企业还要扣除利息和手续费。
9、韩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韩国的经济自1962年的首次经济开发计划到80年代末为止,得到高速度的进步。经济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使用向美国出口很多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商品经济结构。
80年代中期深受国际贸易赤字烦恼的美国在需要韩国货币对USD汇率升值的同时,强制需要加速农商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韩国政府在美国的重压下,1993年开放新鲜及冷藏鸡肉、1995年开放冷冻鸡肉,并在1997年全方位开放了鸡肉的进口贸易。韩国政府为了提升国内养鸡产业的角逐能力,确保养鸡农户的收入,积极地扶植养鸡产业中的一体化经营。扶植办法是对龙头企业进行倾斜式经济援助,并且在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生产和贩卖合同是给予指导。
韩国的龙头企业的多种多样,既有以孵化场或肉鸡、鸡蛋加工厂为核心的中小型龙头企业,也有饲料加工、超级市场和食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大型龙头企业。如韩一食品公司就拥有种鸡场、孵化场、饲料加工厂、零售商店和旅馆餐馆。
韩国使用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的特点是,龙头企业向契约农户提供饲料和雏鸡时的价格要低于市场价格,同时,龙头企业为了提升养鸡农户的生产力,还对他们进行技术和经营方面的指导。然而、因为鸡肉和鸡蛋在出货时的市场价格总是偏离预先签订的契约合同价格,尤其是在市场价格和契约价格相差过份大的时候会导致混乱,比如合同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龙头企业大概毁约,反之,农户也不向龙头企业缴售商品。因此,政府机构在必要的时候直接对龙头企业和农户合同的实行进行指导、中介和调整。政府直接扶植龙头企业的是韩国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的主要特点之一。
10、泰国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
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集中在肉鸡部门。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泰国的鸡肉已经成为出口日本的主要商品。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可以分为三类型型,即华侨资本的一体化、泰国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与华侨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
华侨资本的一体化是国际化的、多角型的综合一体化。它以饲料生产业为核心,把饲料材料生产、肉鸡生产、肉鸡处置、出口结合在一块。华侨资本通过代理商(一般也是华侨)把玉米的种子、肥料与生活成本贷给种植农户,到了收割季节,农户用玉米清算这类成本。华侨资本拥有祖代种鸡场和爸爸妈妈代种鸡场,种鸡的饲养在直营的养鸡场中进行。产品鸡由直属孵化场孵化后,一半供契约生产用,另一半通过市场供应。龙头企业同农户契约生产有四种方法,(1)贷给农户雏鸡和饲料,(2)把所有些流动资本,包含生活成本都贷给农户,(3)农户仅提供土地,其它的包含养鸡设施都由龙头企业提供,(4)龙头企业把鸡舍都建设起来,农户只是住在里面管理。在龙头企业加工厂内处置的肉鸡中契约生产约占50%,其余的则通过市场购买获得。使用这种方法目的是防止因为肉鸡市场价格的起伏所导致的风险。泰国的肉鸡加工业都集中在曼谷市周围的60公里以内,距离曼谷港只有1-2小时的路程。龙头企业在港口拥有巨大的冷库,以便随时出口。龙头企业把肉鸡处置场集中在曼谷市的另一个缘由是,肉鸡出口的部位只是带骨鸡腿和胸部肉,鸡的其余部分和内脏可以在该市内销售。
泰国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是以肉鸡处置场为起点,前向型的产业一体化,而华侨和日本资本合资的一体化却是后向型的。泰国和华侨资本同日本资本结合的目的是,泰国肉鸡的主要出口对象是日本,同日本的食品流通、零售业的结合可以密切的学会日本市场需要的动向、降低风险。
泰国的养鸡产业一体化特点是(1)以出口为主要目的,因此,他们的饲养和加工都集中在港口城市的周围,(2)龙头企业都从养鸡业外部,如饲料、加工处置、出口业向养鸡农户进行前向型或后向型的一体化,(3)龙头企业的加工处置部门,除去用一体化内部的肉鸡外还从市场购入50%的肉鸡,表明一体化经营还没割断同市场之间的联系,是松散型的一体化,(4)龙头企业除去生产资料以外,还把生活资料都借贷给农户,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靠性特别紧急,(5)海外资本和华侨与泰国资本的结合,垄断了鸡肉的出口业务。
十1、结论和什么时间怎么看
本研究是从微观的角度、即从经营的角度讨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首要条件,用途和局限性。龙头企业获得生产资料和销售商品有两种渠道,或者是通过市场购买,或者是在企业内部通过有计划的生产(包含契约生产),分配。在不完全角逐的市场内,因为信息的不完全,买卖成本势必增加。龙头使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主要为了节省买卖成本。
在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的利益同契约生产农户的利益是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龙头企业为了增加角逐能力需要根据企业收益最大化的规律行事,因
此农户可以在得到多大的利益回报,依据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经验,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取决于农户的交涉能力,也即是说,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靠程度越低,其交涉力量就越大。
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市场经济进步到肯定阶段的势必产物,它的使用需要以客观的市场规模扩大,生产、管理和信息处置技术进步和提升到一定量为首要条件。假如不拥有这类内部和外部条件,龙头企业是不可能达成收益最大化的目的的。因此,农业产业一体化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获得大家所预想的结果。诚然政府的指导,与通过拟定法规来明确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的道路》,“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8 期。
王化兴《论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1期。
“人民日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1995年12月11日。
胡定寰《中国养鸡产业一体化架构》,“农业、食品经济研究”,日本中部农业经济掌握,第42卷第1号,1995年。
胡定寰《改革开放后中国鸡蛋生产的进步过程》,“农业市场研究”,日本农业市场经济掌握,第4卷第1号,1995年(日文)。
F. H. Knight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New York: Harper & Row, 1965.
R.H. Coase ,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November 1937, pp. 386-405.
胡定寰《微观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及其应用》“农村经济察看”,1997年第6期。
杉山道雄《产业一体化的架构特点》,岩片教授退官纪念论文集“农业经营进步的理 论”,养贤堂,1973年。
胡定寰《国际养鸡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比较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2期。
吉田六顺《日本养鸡的进步阶段》,“日本家禽掌握志”第10卷6号,1973年。
胡定寰等《蛋鸡产业一体化的日韩比较研究》,“农林问题研究”,日当地域农林经济掌握,第119号,1995年(日文)。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