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式和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不是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水平。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学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率关系上。 设计课程体系的目的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学生。但市场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课程体系也应维持动态平衡。
2010年6|十月,课题组组织有关职员进行了细致而全方位的调查。调查对象包含保险专业在校生,毕业生,保险公司、专业代理公司与兼业代理机构等保险机构;调查方法包含问卷,咨询,座谈等。调查内容主如果目前高职院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有关解决方案。
1、高职院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部分院校在第一年只讲授基础课,对相应专业介绍甚少,致使学生在大一,甚至大二上学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没办法判断基础课在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中的地位、用途;另外,因为引导不足,大部分学生不了解保险专业将学什么、应该学什么,从而没办法有效的借助课余时间补充保险专业的有关常识。学生们对将来的就业前景大多停留在对保险营销员的粗浅理解上,对其他对口职位的认知甚少。
2.专业课理论性非常强,而对应的课外实践相对较少,两者之间的矛盾第一体现为理论课程学习的效率较差,有时候学生不知教师在讲什么,不知这类常识对以后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帮助;第二,学生走上工作职位后,很难做到常识的融会贯通,理论课虽然学了不少,但理论指导实践能力较差。
3.毕业生的交流能力不强,很难和同事、领导进行有效的交流,单独面对顾客时常常看上去惊惶失措,职位适应时间较长。
4.工作一段时间后,对某类专业常识的需要变的明确,期望重回学校深造,但苦于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是什么原因,很难达成。
5.学生对银行、证券等其他金融常识学会的较少,很难适应顾客多方面的需要。
6.面对高职院校毕业如此一个学历,有比较明显的自卑心理。
以上问题在非常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保险专业的学习兴趣,紧急妨碍着教学水平的提升。
2、依据调查状况,修订保险专业培养目的
培养目的是专业建设的一面旗帜,它既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所以,依据调查状况,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反复论证,课题组第一修订了保险专业的培养目的,使之更贴近市场需要。
保险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方位进步,熟知保险和金融方面的基础理论常识,同意保险和金融基本操作技能练习,学会保险代理业务、保险核保、核赔和基本银行业务、会计处置等方面基本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该培养目的与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加入了对学生其他金融常识的需要。伴随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投资理财已经成为国内居民平时生活的一部分。面对保险商品,大伙开始变得理性,保险不再是独立的商品,而是整个理财计划的一部分。所以,保险企业依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我们的经营策略,不只需要职员学会保险常识,对其他投资理财入门知识的需要也与日俱增。保险专业培养目的的修正,正是基于如此的背景。
3、根据培养目的,设计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的确定之后,课题组对课程体系做了如下变动。
1.推行专业班主任规范。专业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在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正确引导。具体包含:
1,通过班会形式按期向学生传递保险行业进步近况,回答学生提出的有关专业方面的共性问题;2,不按期的召开临时会议向学生讲解保险行业出现的重大事件及保险专业重大要会议精神,让学生知道保险专业前沿及热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保险问题;3,打造专业交流互联网平台,增强本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发起讨论,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跨越时空的交流解决学生专业学习中遇见的个别问题;4,将学生的课余时间与专业联系起来,令学生在日常发现保险,学习保险。专业班主任每月组织学生拓展一次与保险专业有关的主题活动,增强其组织、交流、协调和应变能力。譬如,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市民保险意识调查问卷”,然后安排学生到公共场合发放,对收购的有效问卷进行剖析,形成调查报告;再如,安排本专业学生面向全校非保险专业同学进行“保险常识普及”讲坛,学以致用,同时起到宣传保险有哪些用途;或者,拓展“保险常识竞赛”,巩固专业常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加并修订原有些一些实训课程。譬如,为了使学生可以愈加感性、准时的认知专业,第一学期增加了一门校外集中实训课:保险专业教育。新生入学后第一同意“参观企业、认识专业”的教育。该课程由学校和合作保险公司联手讲课,20课时,为期两天半,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各一天,最后半天讨论并形成认知报告。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保险公司进行参观,参观过程中,由企业出色职员向学生进行有关职位的介绍。让学生初步知道保险企业的工作环境、各种职位、工作步骤,激起其学习兴趣。再如,将原来的校内集中实训课《保险销售实训》改为校外实训,并由企业兼职教师练习。学生除去同意理论常识的指导外,更多是跟随企业导师参与保险商品的营销。如此设计课程既保留了原来的理论教学,又增加了学生接触顾客的机会,学生可以真切领会到营销过程中遇见的种种问题,不只增强了学生对营销的感性认识,将营销理论用之实践,而且营销过程中遇见的拒绝问题对学生是一种挫折教育,激起了其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整各类课程的课时配比度。课时配比度是指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及其开课时量之间的比率。在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学课与选修课、讲讲课与自修课等课程关系,因为总课时肯定,因而,这类课之间都有肯定的课时规定。一类课时的增加,就会降低或削弱另一类课程的开设。为知道决这一矛盾,课题组依据培养目的,对有关课程进行了慎重的调整。比如,以往学生在第一年学完基础课之后,会借助暑假进行30课时的《企业认识实习》。该课程原来由学生自主选择企业,分散实习,从实习结果来看,成效并不理想目前,将该课程调整为60课时;同时,改为将学生分组后由合作企业的导师带领实习,每名导师带4|5名学生。这种调整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切实进行了实习,一方面使实习内容更具针对性;另外,课时的增加可以让学生知道更多的企业工作环节,为下学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4.探寻课程时序上的衔接点。时序上的衔接点,是指依据学时的配比度与开课时序,各门任课教师知道自己所任课程在课程体系整体中的地方,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来安排本课程。其重点问题是找到课程体系内课程要点与课程要点之间内在关系,从而确定开设的先后顺序,防止课程要点之间的重复与脱节,发现能力上的断线和课程时序安排上的不合理现象。另外,最后一学期完全是顶岗实习,学生将近半年时间在企业度过,会发现理论上的很多盲点,但苦于回校后就毕业了,这类问题很难通过教师有效的解决。基于以上问题,课题组将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改为校内选修课的学习。鉴于时间相对较短,在讲课安排上会与正常学期明显不同,学生可以选择四门选修课,天天两门轮流上课,天天的讲课时间为6课时,其余时间可以建议学生充分借助图书馆来提升自己。
5.根据统一标准,突出个性的原则,增加更多选修课。保险专业的开设具备为社会进步服务和为个体进步服务的双重目的。培养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进步的需要而拟定的统一标准,必学课程和教学环节来保障其目的的达成;而选修课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进步的需要。为了给学生更多进步空间,同时考虑到保险在整个金融行业中的地位,与其与个人投资理财的关系,另外,考虑到学生心理重压等问题,大家增加了《交流方法》、《金融市场》、《保险与投资理财》、《商业银行顾客经理》、《大学生心理学》等选修课。
6.顶岗实习根据学校推荐、企业选择、学生自愿的原则,第一由学校和合作企业统一安排。经过两年多的一同培养,学校和企业对每一个学生或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同时,因为接触企业的机会比较多,学生对保险公司、代理机构、与经纪机构等保险机构都有了肯定认识,对自己也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所以,在第五学期末,合作企业可以列源于己需要的职位,学校依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推荐,推荐原则考虑学生成绩、在该企业实习天数、该企业对其实习表现评价等内容进行量化,而且这一标准在学生入学时就进行公布,如此做一方面体现公平,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重视平常的学习水平。同时,第一安排出色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其将来进步输送人才,达成校企合作中校方、企业、学生、社会的“多赢”。
7.打造“专生本”通道。学校成立“专生本”教学小组,针对学生继续教育的问题设置有关课程,帮助有需要的学生顺利达成理想。